謝武強穿著一雙耐走的布鞋,站在岡山老街的路口,目光深邃而柔和。
他的眼神在每一磚每一瓦上流連,向民眾低語著街區的往日回憶,也和當地居民一起聊故人、談舊事、看遺物。每個鄉城鎮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由不同年代和不同族群的人們建構,各式的人文記憶在同一片土地上交錯,形成家園的面貌。
我們穿梭傳統市場,走踏老字號商行,跟著謝武強的步伐,可以發現小小角落被青苔覆蓋,陽光透過屋頂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每一處都是時間沉澱的軌
跡,在回憶裡身歷其境。做為導覽的解說者,謝武強抑制心中的感慨,他知道:此時此刻我們也成為這部歷史大書的其中一頁。
謝武強是道地的岡山人,曾經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台積電擔任副理,現在則是深知文史韻味的導覽工作者。「我總覺得回到自己的家鄉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謝武強是所謂的「芋仔番薯ōo-áhan-tsî)」父親是外省人而母親是本省人。他從小住在岡山眷村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守護者,肩負著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使命對歷史的瞭解也如滾滾長江般涓涓不息,無論是古老的傳說還是當代的變遷,皆能娓娓道來。
謝武強對故鄉的情懷可追溯至大學時期,在異鄉就學的他參加了「岡山鎮大專青年聯誼會」,開啟三十餘年的志工服務。畢業後在新竹工作五年的時間,於二○○○年調到南科(南部科學園區),後來正式回到岡山的懷抱。謝武強從未間斷社會服務,曾經協助過鎮公所發行《阿公店月刊》,收集岡山的文史發展等,後續也透過岡大會(現為岡山大專青年協會)舉辦各類營隊活動。
謝武強對社區營造的熱情是天生的,至於走入人文導覽的契機,他則說:「是老天爺給的緣分吧!」原來在多年前,他到台南的延平郡王祠遊玩,接觸了當地的導覽活動,他才知道一個景點背後竟然會有這麼多的歷史故事。
「我們可不可以也變成一個為自己家鄉說故事的人?」謝武強笑著說,於是,理工男變成一個說故事的人。他不但是文史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地方情感的共鳴者,他把自己所愛的,都向人們細細講述。
謝武強擅長利用生活上的經驗導覽,包括童年記憶和家庭回憶等,跳脫冷冰冰的教科書模式,以一種生活的對話方式來為岡山說書。他從人生中梳理這座城市的變遷,用時間序的方式規劃景點,有脈絡的將人文歷史串在一起。
面對不同的年齡層,謝武強也有相對應的導覽模式,例如:帶領幼稚園的小朋友要用簡顯易懂的方式,透過卡通人物的扮演,一次只教導一個基本觀念;而遇到年長的岡山人時,謝武強會讓民眾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熟悉的風景全新的視角看待熟悉的風景,很多時候,他也能從導覽他也能從導覽互動互動的過程,吸收來自當地居民的生活經驗,看見他未曾經歷的岡山樣貌。
「很多人會分享:『哇,這條街我走了二十年、三十年,我竟然沒有抬頭起來看!』或是『我怎麼不知道,原來我阿公的工廠以前在這邊!』」這些讓謝武強印象深刻的回饋,都是民眾產生共鳴的證據。每一趟導覽,都像是踩上「過去」的迴音,一同傾聽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
「因為我們臨近市場,很多摩托車跑來跑去,安全性就是更要考慮的東西。」談及導覽規劃的困難點,謝武強認為岡山有許多可以更好的地方,由於這裡是高雄和台南之間重要的衛星城市(意即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商業及陸運自古就相當發達,有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要道,也鄰近不少工業區,「他一直在繁榮,我覺得從來沒有沒落過。」
但也因為岡山「一直繁榮」,建設越來越多,經過不斷整修之後,便沒有東西留下來了,謝武強惋惜道:「哪怕只要有一條三十公尺、五十公尺的舊街道,可以讓我們講一整天的故事,可是沒辦法。」
此外,維護這些老舊古蹟也是文史工作者的難題,「你想要處理這些狀況,土地的持分也好,房屋的整修也好,那個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謝武強能做的就是盡量把故事說明給所有人聽,協調彼此達到共識,進而一起互利合作,就能為家鄉留下東西。
導覽不只是透過「遺跡」讓年輕人了解歷史,也是讓該地的老居民活化,不斷的交織「現在」和「過去」,都是為了譜出更好的「未來」。
謝武強經常挖掘那些不為人所知的角落,將看似平凡的景點賦予生命,也述說人文歷史的紋路,用細膩的語言拉近社區的距離。他不僅提供相關知識的養分給民眾,也在岡山搭建一座時間的無形橋樑,讓不同時空背景的人們在共享文化的同時,彼此理解、交流。
「怎麼去定義成功?就是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把它做到極致跟專業,這就是成功。」謝武強追求著自己的極致,他希望的是在所有前來聽導覽的民眾心中埋下種子,他堅信,只要有一顆種子發芽,便是一份新的力量。
只要我們真誠地感受地方的脈搏,體會土地的共鳴,就能找到根植於心的歸屬感,家鄉就可以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