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cart
e-paper
e-paper
top
top
從基層生活到地方文史,翻開岡山的時光長卷 專訪文史工作者 劉天賦
2025.08.07
大威
從基層生活到地方文史,翻開岡山的時光長卷 專訪文史工作者 劉天賦

 

在臺灣社區營造尚未成形的年代,里長是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推手。他們不只是行政角色,更是地方變革的催化者。劉天賦,曾是一名懷抱理想的大學生,因為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毅然選擇回到岡山深耕在地。從懷抱政治理想的青年,到實際參與基層服務的鎮民代表與里長,劉里長見證了地方政治的轉變,真正讓他深感使命的,是那些被時代洪流淹沒、無人記錄的地方故事。

「要讓地方文化得以傳承,就必須有人願意去傾聽、去記錄。」。

 

 

 

 

 

從政治服務到文史工作,找回被遺忘的故事

 

這些年來,從推動社區營造到深入基層服務,劉天賦發現,每一條街巷、每一座老屋,都藏著被遺忘的故事,等待著被記錄下來。

 

有一次,一位政治前輩的建議:「多問一些老一輩的人,把那些故事寫下來,說出來。」這讓他意識到,地方故事的保存不只是在地文化的傳承,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更是構築地方記憶最珍貴的基石。

 

他的家族,或許早已為他鋪下了這條路。

 

劉天賦的祖父曾是畫師,在岡山開設「壽光社」,專門繪製人像與祖先畫像。他的父親則是岡山地區知名的攝影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老照片。這些影像與畫作,成為岡山歷史的一部分,而如今,他則透過研究所學的資料蒐集與論文寫作能力,系統化地投入地方文史保存。

 

2005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那年,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委託撰寫《高雄文獻-岡山采風》,他邀請了岡山地區的文史老師和一些有心人共同參與。這本書的出版引起相當大的迴響,也開啟了他持續投入文史工作的契機。

 

 

 

 

 

岡山市街——從繁華到沒落的歷史縮影

 

岡山市街的起源自四、五百年前的平埔族遷徒到岡山,當時的他們以漁獵為生,而後漢人的移入,這裡的生意人便將貨物沿著阿公店溪(彌陀舊港口),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於是岡山便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因而形成歷史街坊。而岡山市街的發展,是一部臺灣現代化的縮影。

 

清朝時期,這裡是「阿公店街」,以臺南三郊商號為主,商店大多販售雜貨,同時也肩負政令宣導的功能;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興建鐵路,並規劃連接阿公店老街與火車站的道路,中街(現 平和路)正式成為岡山的商業中心。到了 1930 年代,隨著現代化發展,這裡逐漸形成岡山的第一條現代商業街,聚集了醫院、郵局、銀行、鐘錶店、眼鏡店等專業商店,形成獨特的商業生態系統。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週休二日的實施改變了消費習慣,私家車普及後,缺乏停車空間的中街逐漸失去競爭力,加上許多店面與屋主分離,欠缺長遠經營共識,讓這條曾經繁華的老街走向沒落。

 

 

 

中街再生 地方文化復興的契機

 

「岡山的歷史記憶,不能只是被放在書本裡,而是應該回到街道上,讓人們走過時,能夠看見、感受,甚至成為參與者。」劉天賦認為,中街的再生不能僅靠個人或少數人的努力,政府的規劃研究、民間的共識凝聚,都是關鍵。可以參考基隆、旗山等地方的成功案例。特別重要的是,需要30歲、50歲和70歲三個年齡層共同凝聚共識。他建議可以先召開社區會議,展現居民的意願,以此為基礎,爭取政府資源,展開具體行動。

 

隨著捷運的開通,岡山逐漸融入大高雄經濟圈,或許將成為類似鳳山的衛星城市。然而,中街獨特的街道尺度和商店型態,不同於鳳山的都市化發展,中街仍保有濃厚的岡山城鎮風貌,這正是它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留這份歷史文化?這是岡山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他相信,只要能夠透過社區營造,讓居民參與其中,這條街道的命運可以改變,就像旗山老街一樣,曾經沒落,卻因為地方力量的凝聚,而再次活絡起來。

 

 

 

 

 

記錄過去 為未來創造可能

 

最重要的是,中街擁有從日治時期以來深厚的發展底蘊,這是無可取代的優勢。正如劉里長所說:「不要害怕嘗試,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走出自己的路。」劉天賦堅信,岡山中街擁有從日治時期累積至今的深厚歷史底蘊,這是無可取代的優勢。它不只是商業街區,更是地方記憶的載體,只有透過歷史的保存與活化,才能讓這份文化資產得以延續。

 

作為一個地方文史工作者,他的任務不僅僅是記錄過去,而是要透過這些記錄,喚醒人們對自己家鄉的認同,為未來創造更多可能。在他的努力下,岡山的歷史,不再只是老照片中的影像,不再只是書本裡的篇章,而是活生生地存於街道之中,讓每一個經過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座城鎮曾經的光輝與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