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cart
e-paper
e-paper
top
top
自由行動的一天:日本岡山表町、奉還町商店街,找尋剛好的靈感原型|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5
2025.07.08
羅健福
自由行動的一天:日本岡山表町、奉還町商店街,找尋剛好的靈感原型|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5

地方生活的現場體驗,有時候不在會議桌上,也不在觀光手冊裡,而是藏在一間不經意發現的選物店、書店一隅的地方刊物、或一個轉角櫥窗裡的老物件。

6月11日,這趟交流旅程的第3天,沒有既定行程、沒有顧問陪同,也沒有特別預約的拜訪——我們決定把主導權交還給自己,展開一場屬於「剛好販賣所」的街區探險。

 

▎沒有導覽圖的城市散步,反而走進更接近生活的節奏

早晨的岡山,天氣轉晴。我們再次走進前一天下過雨、本町與奉還町兩條商店街。這次,大部分的店鋪都已開門迎客,街道也多了溫度與人流。

比起觀光景點,我更想看的是:日常的商店,怎麼選產品?怎麼陳列?怎麼包裝?怎麼行銷?

我們走進幾間讓人眼睛一亮的選物商店、設計書店與文具選品店。這些空間雖然不大,但每一間都透露出一種有品味的氣息。

 

  • 靈感筆記1:視覺的簡潔感 × 情緒的呼喚力

走進在岡山城邊的複合式選物店,整間店的招牌只有極簡的黑白文字,進門後可以發現分區明確,所有的產品都被細心擺放、標籤也手寫。

選品可以看出店內的標準,不用標準化的分類,而是「今天想推薦什麼」「這本我自己讀了兩次」這種語氣來推薦。

這讓我想到剛好販賣所一直在嘗試的——讓物品自己說話,讓人知道這不是被「放上架」,而是被「好好放著」的選擇。

 

  • 靈感筆記2:天井帷幕 × 逛街心理學

表町和奉還町的商圈上方都設有玻璃帷幕,下雨不用撐傘、白天不怕日曬、汽機車不能隨意進入,在這樣的半戶外街道中行走,感受到的是一種「可以慢慢看、不怕被打斷」的心理舒適感。

台灣雖然在建築形式和法規上可能無法使用玻璃帷幕,但我們可以思考:商圈的空間設計,會不會也影響人們對「地方」的感知與想像?

在高雄岡山的中街商圈中,我們經常被天氣和交通打斷步伐。但未來的街區營造能更進一步思考人行動線、安全遮蔽空間的規劃,也許就能重新帶來一種「想停下來」的意願。

 

  • 靈感筆記3:包裝裡的空氣感 × 非語言的設計

我很喜歡日本的設計,這趟岡山行依然能夠在包裝設計和行銷文宣上找到大量「空白」與「留白」。

不急著告訴你商品的全部資訊,反而透過一張手繪插畫、一小段詩意句子,讓你產生想像。

這種「不說破」的符號語言設計,與剛好販賣所想傳遞給大家「剛好」的理念如出一轍——我們不單是為了賣東西,而是希望你對它產生情感,進一步去了解它、認識它。

 

「地方感」是用心看見的

這天我沒有採購大量商品,也沒有直接與人作對話。把時間留給用心體會,記下了好多細節:招牌怎麼掛、音樂怎麼選、玻璃櫃裡放幾件東西才不擁擠。

在日本岡山,也有那麼多看起來「剛剛好」的店家,正在默默地訴說著地方的故事。